声乐、街舞、乐器、自然科学、非遗面塑……这可不是什么假期“鸡娃”培训班,而是2022年江汉区青少年暑假社区托管室为孩子们安排的丰富课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优质的假期托管服务,今年暑假期间,全区12家社区公益托管室在团区委的整体部署下,围绕红色经典、传统文化、创意美术、成长教育、安全自护等方面开展青少年暑假社区托管服务。
7月12日,在江汉区机场青少年空间,45名来自周边社区的孩子共同度过了一个充实又愉快的上午。
街舞课上,孩子们跟随音乐,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律动身体,学习基础街舞动作;非遗面塑课则邀请到湖北省大师级民间工艺面塑技能传承人、非遗文化传承人高志和,带领孩子们亲自动手,体验非遗的魅力。
“从过去在家收徒、传授手艺,到现在走进社区、校园,我希望非遗面塑能真正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
为了这次暑期托管活动,高志和结合红色教育、传统文化等主题,准备了适合孩子们制作的题材和图案。在他的指导下,孩子们运用捏、搓、揉、压、贴等捏塑方法,创作出各具创意的面塑作品。
“机场记忆”微展馆是机场社区历史的缩影,也是属于社区居民的共同财富。机场社区托管点将在团区委的课程安排之外,把讲好“机场故事”也作为补充课程的一部分,为“机场记忆”微展馆培训一批小小“红色讲解员”。
几十个孩子在一起,保障安全、维持秩序既是难题,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机场社区党委书记沈林莉也化身“班主任”,不时前来巡视课堂、维持纪律,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我们的托管班硬件条件好,课程丰富,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沈林莉介绍,机场社区暑期托管班深受周边居民欢迎和期待,不到一小时名额就被“一抢而空”,为此社区与团区委沟通协调后,将原定的一期托管班增至两期,尽量满足居民的托管需求。沈林莉的微信里,收到不少来自家长肯定的反馈,“有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过之后也‘爱’上了这里,一天也不愿意迟到。”
托管项目有序开展的过程中,除了社区工作者,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也不可或缺。从组织入场签到,到协助课堂、维持秩序,在服务社区的同时,他们自身也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巴桑卓嘎和黄淼通过线上报名成为托管班志愿者,每天早上七点就要出发前往机场社区,尽管辛苦,她们仍感到受益不浅。“志愿者工作不仅让我们收获了成就感和价值感,也对基层社区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巴桑卓嘎说道。
据江汉区青少年教育办公室介绍,今年暑期托管班在课程安排上更加精心合理,每天安排2-4节课,公益课程与特色课程彼此穿插,还有党史教育、红色经典诵读、主题队日等“红色课程”,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模拟法庭等普法课程,心理团体辅导、口腔健康讲座等健康自护课程……丰富多样,动静结合。相关负责人表示,“托管班课程安排充分考虑到了青少年的兴趣和需求,我们希望这些课程都是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
本次青少年暑假社区托管项目分为两个批次,从七月初至八月中下旬,全区500多名青少年将在“家门口”度过一个安全、充实、愉快的假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