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民意街——服务紧贴“民意”做 实效更请“民意”评

【民呼我应 落地落实 ⑪ 】 

耆少同乐共度重阳节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会议在此召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此组建;《新华日报》在此创刊;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领导和组织革命活动……

坐落于汉口六渡桥西北角的民意街,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红色街道”。如今这里成为一片商贾云集、熙熙攘攘的老旧街区,0.42平方公里辖区范围内,日流动人口超过10万人,加之基础设施老化,群众对于居家养老的需求较大。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民有所盼,必将落实。江汉区围绕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抓整改,着力解决老百姓最现实的民生需要、最紧迫的民生诉求。民意街以“民意”为号令,依托辖区红色资源,统筹多元力量,探索“党建+基层治理”道路,精准服务群众、精准配置资源、精准化解风险,打造民生服务升级版,让居民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红色引领 

举好“民意”旗

基层党建是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民意街通过建党组织在网格、引资源入网格、让党员服务在网格,推动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让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至街道各个角落。

资源整合,构建“红色阵地”。街道深化“街工委+社区党委+辖区N个党组织”的网格化党建格局,把网格“织密”。盘活辖区资源,吸纳“两新”党组织、物业企业、辖区民警等,推出“组团式”服务,开展“爱心漂流”“红色快递”等共建活动,提升组织活力,增强居民获得感。

红色主题教育展

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民意街的宝贵财富,也是唤起居民历史自豪感的“金钥匙”。街道选取曾发生在民意街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红色历史故事,在群众家门口开办《红色足迹:党史上的民意》主题教育展,通过打造红色文化阵地,让党员群众感受到这片热土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党员带头,组建“红色队伍”。街道充分发挥“一个组织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的先锋引领作用,牵手社会力量、吸纳志愿者力量、激发网格员力量,实现基层党建与服务群众互动融合,社会治理与居民自治互动融合。创建“民意360”工作法,在网格中设立“红色驿站”,打造“1+N”红色工作队,建立“民情地图”,由党员先锋队带动“两长四员”参与活动,解决邻里疑难事,让群众第一时间感受到党员“温度”。

“端阳热线”服务平台

近年来,通过历练,街道逐步形成了一支能吃苦、敢负责、懂业务的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全街注册志愿者达4000余人,组建青少年托管、医疗、日常帮扶等志愿团队40余个,打造了“小脚丫走武汉”“家长阶梯课堂”等服务品牌,搭建“端阳服务热线”“华阳书画工作室”等服务平台,同时依托专业社工组织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力量下沉,搭建“红色平台”。街道运用“1314”工作体系,搭建“三治”平台,通过协商激发社区治理内生动力。运用“司法驿站”“李靖在线”等资源,协调处理天一小区居民办证等历史遗留问题;探索推出“红色物业大家谈”“街坊议事会”“邻里听证会”等,逐步形成“小板凳上议大事”的工作机制。

街道探索线上线下联动的“双平台”机制,使得居民议事更加便捷高效。线上利用微信、QQ等搭建以居民为主体的“网格议事微平台”,及时发布党建动态、惠民政策和物业服务信息,与居民实时互动交流,第一时间回应居民需求,化解矛盾纠纷;线下打造“红色物业工作站”,使之成为“三方联动”的重要阵地。这一机制激发了各年龄段居民的参与热情,不仅年轻上班族习惯于“小区大小事、微信群里说”,也吸引了老年人“线上找组织、线下解难题”。 

多元共治 

答好“民意”题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民意街在“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机制下,以居民的所急、所忧、所盼为着力点,调动多方力量,精准施策、压茬整改,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堵心事,以“民意”为导向,答好老旧城区基层治理这道“题”。

“小”题“大”做。街道辖区内大部分居民楼房龄超过20年,基础设施遗留隐患多,街坊邻里间难免产生矛盾。街工委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的力量,通过“党员法律援助团”的介入,将化解矛盾的关口前移到小区门栋,高效化、精细化解决群众的“小问题”。

9月17日清晨6时许,社区工作人员接居民反映,维善里25号5楼住户漏水,三、四楼均受波及积水。社区书记立即带领安保队长上门查看,并联系房主及物业前来。经查系墙内主进水管爆裂导致漏水,社区又紧急通知水务部门抢修。此次漏水事件致使楼下住户地板受损严重,住户要求赔偿未果,双方陷入僵局。社区出面协调,在专业律师及社区工作人员的调解下,矛盾得以化解。

“老”题“新”做。老旧小区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民意街积极开展“旧账清零”行动,推动“问题清单”变为“服务清单”。邀请“两代表一委员”担任“主考官”,对项目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测评。对于群众满意率低于95%的项目,一律“返工补课”。

友谊社区友好里还建楼建于1997年,由于历史原因导致房产证迟迟无法办理,居民对此呼声很高。经过社区党组织和热心党员多次奔走呼吁,今年6月,区政府成立专班,街道邀请区房地局、区建设局、区财政局等近30个部门联合“会诊把脉”,全面畅通房产证办理绿色通道,限时推进式开展工作。目前该建筑大证已办理完毕,正在对402户住户进行资料初审、上门复核,已有3家住户拿到房产证。

“难”题“巧”做。民意街在服务民生“大事”上下功夫,针对仅依靠街道、社区力量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统筹各方资源,聚合专业力量,巧妙“借力”,攻克难题。社区网格员巡查发现,天仁社区11栋地下空间积水,存在安全隐患。民意街多次协调房地公司、消防大队、应急管理局、水务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研究整改方案,坚持应急与排危相结合。今年12月,通过市区领导干部大接访,辖区居民现场反映困难,市区领导实地查看、上门接访、现场督办,初步定下管网改造方案,积水问题正在妥善解决。

共建共享 

办好“民意”事

千事万事,民生是头等大事。民意街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一件件民生实事“开花结果”,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聚焦“一老一少”,贴心服务送到“家门口”。民意街辖区内空巢、独居老人多,双职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多,为了解决好“老有所养,少有所托”的民生问题,街道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居家养老及青少年托管服务。

在区政府和区民政局大力支持下,民意街完成老年人宜居社区改造,建立了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个老年人食堂,街道“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

“放学吧”教育服务品牌

天后社区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便民、利民的作用,建成了“天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天后社区青少年空间”两块活动阵地。“智能养老服务平台”让老人足不出户享受助餐、助洁、助医、维修、120紧急绿色通道等服务;“放学吧”教育服务品牌搭建起学校、社区、家庭三方联动“桥梁”,引入专业社工团队,为辖区青少年免费提供课后辅导、兴趣培养、素质拓展等托管服务。“耆少同乐”的服务特色,受到辖区居民一致好评。

聚合“一有一无”,文化传承凝结“邻里情”。进入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日渐凸显。民意街在满足群众物质需求的同时,将文化传承作为邻里情的“黏合剂”,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打造文化阵地,以有形的文化形式,带动无形的家风、社风、民风等精神文明传承。

舞台社区元宵喜乐会

威风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狮子舞起来、香甜的元宵吃起来……舞台社区连续14年组织“元宵喜乐会”活动,耍龙灯、耍狮子、划旱船等传统民俗表演,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得以传承;“煮元宵送心意”活动,让特困群众、残疾人、高龄老人等在热腾腾的免费元宵中感受到邻里间的温暖。

多闻社区通过购买服务,打造“博闻之家”文化品牌,开设曲艺、绘画、阅读、书法、剪纸、茶艺等各类特色课程,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培育了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同时,“博闻之家”专业社工还可为居民提供个案帮扶、心理疏导、家庭关系调节等服务,使之真正成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红色文化阵地和“心灵港湾”。

聚力“一加一减”,平安社区焕发“新活力”。20年前,民意街开展治安治理行动,在全国唱响了“民意无盗”品牌,被国务院点赞;20年后,在武汉市作风巡查二组的关心指导下,民意街将这一品牌延伸,通过强化基层自治、法治、德治,将诉讼、上访等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民意无盗”向“民意无闹”“民意无讼”“民意无访”的转变。

街工委引导网格支部合理运用惠民资金,网格支部牵头每月对各楼栋党建、治安、民调、消防、卫生环境等方面交叉互评,前三名楼栋党小组“两长四员”予以奖励,有效实现了居民自治;运用“司法驿站”“李量法治学校”等资源,成立党员法律援助团,宣传法律法规、开展法律服务,今年以来,多数矛盾化解在警务室和“司法驿站”,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开展扬“首善之风”系列活动,发挥“感动江汉”人物梁端阳的示范作用,开展事迹展示、巡回演讲,营造向善风尚。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民意街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用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治理手段,切实把社会治理工作抓深、抓细、抓实,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用党务工作者的辛勤指数换取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走出一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子。 

策划:中共江汉区民意街工委 江汉区民意街办事处  

撰文:曹欣怡 朱素芳 屯开元 王淼 刘婧 李响

【编辑:石吉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