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举办的2021年“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征集展示活动入选案例名单正式发布,江汉区武汉关小学获得国家级“非遗进校园”创新实践成果奖。
小编带你来看看
武汉关小学的同学们
和走入校园的“非遗”之间
发生了什么故事吧
武汉关小学的汉绣文化馆内端坐着不少“小绣娘”,细细的银针在手中上下翻飞,彩色的丝线跟随着针脚回环往复,她们通过动手实践了解汉绣的各种针法和技艺,年龄最小的才读三年级,就俨然一副“大师”风范。
- 学校汉绣馆 -
“二年级的时候到学校‘汉绣馆’参观时被精美的绣品所吸引,当时就觉得学习汉绣应该很有意义,我就和同学报名了。”六年级(一)班张欣然谈到了她与汉绣的故事,“穿针是我遇到的第一大难题,总在苦恼针眼怎么那么小,怎么穿都穿不进去,于是回家每天不断练习,终于不再困扰。后来对针法掌握不是很熟练,妈妈就在网上买了很多图案,陪我一起绣制。虽然学习汉绣的过程遇到很多困难,但看到自己绣出的作品,心中就会充满成就感。”
老师进行汉绣辅导
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武汉关小学本着“让学生了解非遗项目的知识,经历传统工艺的项目制作与探究的实践体验,领略非遗文化意蕴和技术特征,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文化中来,引入到课程建设中去,并从建构平台、常态实施、创建特色、以评促学等方面创立了武汉关小学“非遗进校园”的特色。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汉绣文化资源和教学经验,组织教师编辑了《指尖上的楚风汉韵·情系汉绣》校本教材,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汉绣历史文化、各类汉绣材料的运用、花色设计与具体针法、汉绣审美与鉴赏等。
- 学生汉绣作品 -
“汉绣社团从2013年创办至今,一直秉承着传承汉绣技艺、宣扬汉绣文化的初心。孩子们从踏入校园开始,就能感受到学习汉绣的浓烈氛围,低年级的学生从简单的刺绣手艺开始学习,训练手巧。再挑出对汉绣热情度高、技艺相对熟练的学生到校级汉绣班进行进一步学习,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传承了汉绣技艺,还向家长和社会宣扬了传统文化。”武汉关小学美术教师、江汉区汉绣传承人刘想玲介绍,“值得高兴的是,经过汉绣社团近十年的文化根植,不少毕业生到对口中学也在坚持汉绣学习,对口中学由此也开启汉绣兴趣班,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汉绣、加入汉绣。”
前段时间,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任本荣大师珍贵的汉绣经典作品,刘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细致的参观,并对其中的经典作品进行讲解,让同学们体会到,欣赏汉绣不仅是关注精美的绣面,更要理解针黹之间的美好寓意和文化意味!
“哪个说儿子伢不能绣花,我们汉绣大师任本荣也是男将呀!”四年级男生马晓琛正在认真研究针脚,之前看到身边的好朋友都在学习汉绣,他就萌生了参加的想法,在绣制时他经常把针法搞混,后来找到自己的方法,一边绣一边心里默念“一针长一针短”,渐渐地才熟练起来,他说,“想要绣一朵红色的迎春花,带回家送给父母。”
- 学生汉绣作品 -
“孩子们在一针一线的琢磨中,养成精益求精、刻苦专研的工匠精神,将这些精神迁移到学习中,把每一道难题攻克,不断培养学生身上的意志品质。”武汉关小学副校长万琦介绍,学校确定了“楚韵教育”的办学特色后,重点聚焦非遗文化,由汉绣、汉剧、武汉童谣等非遗资源支撑形成的特色文化活动,为师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深受师生喜爱,获得非常好的效果。武汉关小学将持续引领学生走近非遗,在了解中热爱非遗,在实践中传承非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