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的主角是它们!

俗话说“一进腊月便是年”,要说腊月里的主角是谁,那自然是各类腊货了。作为家家户户年夜饭上不可替代的美食,它们的味道掠过舌尖,又上心尖。

江汉区内最具烟火气的街道之一——北湖正街,进入腊月,阳光正好时街上陆续有商家开始晾晒各色腊货。腊肉的香味扑鼻而来,一串串腊鱼、腊肉、腊肠、腊鸭整齐挂在架子上。

要说这腌制有没有难度?那肯定是有的!食材的选择,加工的工艺,调料的撒放等这些环节都不能出差错。这一个地方出错,那出来的腊味味道就差之千里了。待前期工作处理完毕,剩下就是晾晒了,在风光的加持下,腊味们逐渐褪去水分,变得油光锃亮,肉质紧实。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吴春卿郎中饷腊猪肉,戏作古句》中,对收到的腊猪肉形容作“霜刀削下黄水精,月斧斫出红松明”以示欣喜,腊味店老板们则每天都要招呼这些“黄水精”。

“这里挂着的腊鱼腊肉,一些是我们腌制好直接售卖的,一部分是替自己购买食材的客户代为晾晒。基本上每年这儿的腊味都能卖出去。”位于北湖正街的一家人腊味店一进入腊月就是他们最繁忙的时候。

悬挂在居民窗边,挂在小区晾晒架旁的这些“黄水精”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诱人的光泽。它们的模样,让人垂涎欲滴。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守望者,守望着收获季的到来。

随着人们对美食的不断追求和创新地推动,腊肠这一传统美食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初看这似乎只是一个透明的肠衣包裹着碎肉,但其味道千变万化。广式的、香辣味的、麻辣味的、五香味的,甚至还有咖喱味的。它可以随意地变化味道,让味蕾得到极大满足。

“我们一般会用绞肉机搅拌3-5次。这个过程很有讲究,肉不能搅拌得太碎,也不能保留太大的肉块。这个度,得把握得恰到好处,否则口感就容易打折扣。”在民主二街六渡桥菜市场,从事香肠加工5年的申老板,他对于如何制作出口感紧实、有嚼劲的香肠,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心得。

待那美味的肉馅经过精细的打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启动机器,为肉馅穿上精致的肠衣。随着机器的嗡嗡声,一根根饱满的香肠就诞生了。随后巧妙地打上线结,固定肠衣位置,这无疑又增添了一丝细致美感。

在团聚的餐桌上,把这些腊味一口咬下去,带来的都是家乡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是时间的味道。这味道,让人陶醉,让人回味无穷,让人倍感温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