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沙窑“开挂”之路

唐风妙彩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唐代,瓷器发展到达第一个高峰,各地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逐步形成了青瓷与白瓷并驾齐驱的局面。当时,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成为白瓷与青瓷的具有代表性的窑口,一白一青、遥相呼应,出现了陶瓷史上所称“南青北白”的局面。

“安史之乱”发生后

唐王朝都城一带陶瓷业遭受破坏

一些窑工南迁到湖南地区

北方窑工的迁入为

长沙窑带来新技术和制瓷理念

长沙窑就此开启新的发展模式

以创新融合突出重围

让它成为唐代外销瓷

“三驾马车”之一

3月15日,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长沙博物馆与武汉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唐风妙彩——长沙窑瓷器精品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展。看古人如何高情商打动甲方,带领长沙窑走上开挂之路。

走进展览不难发现,长沙窑瓷器特点十分鲜明,它们的纹饰不全是传统的中国式的图案,而是反映了不同地域多元文化,包括了南亚、西亚、中亚等。武汉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苏鹏介绍,在繁荣开放、兼容并蓄的大唐文化背景下,长沙窑不仅着力经营国内市场,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晚唐时期北方持续战乱,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凋敝,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日益凸显。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是迄今所见中国和阿拉伯地区进行直接贸易的最早考古证据,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地位。

苏鹏介绍,“黑石号”沉船装载数万件中国唐代文物,其中有5.6万余件长沙窑瓷器,如此大量的外销,就归功于长沙窑瓷器十分懂得“适应市场”。

长沙窑匠人发挥其“创作担当”的才华

开创了“以诗饰瓷”的装饰手法

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壮举

如“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等表白心迹的诗作均真切动人。而诸如“只虑前途远,开帆待好风。”“将军马上坐,将士雪中埋。”亦昂扬悲壮,是唐代蓬勃时代民声的侧写。

这些诗句由工匠们写在陶瓷上,陶瓷携带着这些诗句漂洋过海,作为唐代最为活跃的商业性外销瓷,长沙窑更像是唐文化的使节,在更为广阔的人群和地域中播散着唐代的文化基因。

为迎合“甲方”需求

长沙窑独辟蹊径

根据购买者的喜好专门制作

或定做外销型产品

其器型和纹样皆融入域外文化

浓郁的伊斯兰元素

西亚人民最爱的椰枣树形象

模印贴花的胡人乐舞情景

无不展示长沙窑的创新及改变

中国陶瓷要走向世界

在满足挑剔的“甲方”的需求

也有着传统文化元素的坚守

花鸟绘画简洁有力

笔锋所到之处

灵活展现花鸟鱼虫的生机活力

也有诗意泼墨般的山水画图案

彰显唐代独特文化魅力

瓷意美学 源于生活

也终将回归于生活本身

如此接地气的长沙窑瓷器

将那些已经湮灭于历史长河中

模糊不辨的烟火人间

重新呈现于大家眼前

对瓷器文化感兴趣的朋友

不妨来感受一下

展览于3月15日至5月5日设在武汉博物馆一楼交流厅,展出长沙窑瓷器精品187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分为六个单元,系统全面地展示了长沙窑产品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和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地位,观众可免费参观。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