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世外桃源坊
济民托生济生堂
善堂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慈善组织,始于明末清初。
公元1882年,
外地行帮以“济困济民、寄托生灵”的寓意,
在汉口堡土挡关外开办了行善积德的济生善堂,
那时候张公堤都还没有修建。
当年济生堂的大院约6000平方米。
1926年《汉口商业一览》“善堂”类中有济生堂记载,
其地址在“后城马路,电话三三0九”。
该书共记载汉口善堂29座,
安装电话的不足三分之一,
济生堂在汉口善堂中的规模和影响可见一斑。
汉口堡城内的玉带河和城外的后湖相连,
济生堂的红船则在后湖一带巡河或义渡。
济生善堂建成后,
这一区域地名和码头名称均以“济生”冠之。
黄孝人将农产品带上岸直接交易,
使原本荒凉的济生堂周边渐聚人气。
今天的前进二路小学,就是济生堂的旧址。
当时的济生堂是坐北朝南,
而现在的前进二路小学则是东西向,
整体布局已发生改变。
前进二路小学正对大门的教学楼
在100多年前,
就是济生堂义塾的所在地。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
济生善堂创办济生义塾,
让儿童免费读书。
光绪三十一年,
废科举、兴学堂,
于是改济生义塾为济生初等学堂。
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
该学堂办有两个班。
私立汉口济生小学1950年下学期开学典礼。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抗战胜利后,学堂改为私立汉口济生小学。
1950年,小学扩大办学,
约有6个班,共计250余名学生。
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政策,
济生堂被拆除,
在原址兴办江汉区济生巷小学,
后更名为江汉区前进二路小学。
20世纪初,张公堤修好之后,
在它的庇护之下,汉口堡的城墙变成了后城马路。
新市场开业之后,
后城马路街道两边更是一片繁荣景象。
1920年,六渡桥的东北角起了一栋5层楼的西式旅店。
初名东安旅社,后易主更名为远东饭店。
沿远东饭店往东,又陆续依次开设了
一度闻名江城的黄云记绷子床分店。
从汉正街大火巷搬过来的郭镒泰酒楼,
以及跟郭镒泰隔条马路、至今尚存的老万成。
老万成背后的永安里,
在1950年开辟了武汉市第一个
专营旧货的市场——永安市场,
经营旧五金机械、家具、农机配件以及各种处理品等等,
在此基础上,1992年正式开业的新永安市场,
更是成为了当时武汉市
闲置设备和生产资料调剂的主要集散地。
前身是长乐戏院的楚风剧院,
和其他大部分戏院的演变历史一样,
随着听戏的人越来越少,
也逃不过从戏院到电影院到街机室再到夷为平地的命运。
上世纪初,汉口地产大亨刘歆生曾借助济生堂之名和影响力,
成立济生公司。
自此,刘歆生及商绅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盖房造屋。
后来他修建了许多以“济生”为名称的马路,
如济生一马路(今前进一路)、济生二马路(今民主一街)
济生三马路(今自治街)、济生四马路(今友谊路)
济生五马路(今民意四路)等等。
如今,很多路虽已改名,
但我们仍可从仅存的“济生系”,
依稀辨得济生堂的历历往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