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江汉 | 水火既济,水塔记忆

“柴米油盐酱醋茶,

喝茶不忘大水塔。

丢掉扁担和水桶,

龙头一开水哗哗。”

这首关于汉口水塔的民谣,

从上世纪初流传至今,

不仅反映了水塔对老武汉人的特殊意义,

也体现了它身上无可替代的时代印记。

水火是两个不相融之地,

但是水塔却将两者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水塔的创建者,宁波人宋炜臣

巧妙借用《周易》里“水火既济”的说法,

将水电厂命名为“既济”,

既驳斥了水火不容的说法,

又表达了股东之间“同心同德,相辅相成”的美好愿望。

《易经》第四十三卦,

“水在火上,

则水火有相济之功,

而其中也有相克之患”。

曾经的水塔不仅能供水,

同时具备消防给水与消防瞭望的功能。

1908年,

宋炜臣建好了水厂和电厂之后,

马上开始着手,

在由墙成路的后城马路边修建了汉口水塔。

水塔和水厂于1909年8月落成,

同年9月投产供水。

那时候水塔周围几乎都是荒地。

由英籍工程师穆尔宾设计监造的水塔,

高41.23米,周长78.67米,呈八角形,

含外侧楼梯间的部分建筑共七层。

塔基和第一层由花岗岩及水泥垒砌,

以上外墙都为红砖清水墙。

塔楼由198步木制转梯绕三根铁管盘旋而上,

可登塔顶钟楼。

水塔里有可装1500吨水的大水柜,

以供周边居民使用。

水厂正式投入使用的第一天,

被抢了生意的挑夫们怀恨在心,

一直说自来水是西洋水,

和中国人身体相克。

宋炜臣得知后

整齐地穿戴上三品官服,

抄起大碗,

率先接了满满一碗自来水喝下。

这才让众人心服口服,

水塔也正式开始了它履职的时光。

十几年后,

水塔周边的荒地变成了热闹的街道。

水塔还承担着类似今天消防的职责,

在水塔的第7层顶楼,

不光是可以用于火情瞭望,

同时也有大铜钟一座,

只要汉口发生了火灾,

就敲钟示意。

如果有火情的话,

同时也会在水塔顶部,

白天悬挂红旗,

晚上则用红灯来示意。

改革开放后,

水塔还曾被作为商场投入使用,

生意一度十分火爆。

1987年,

水塔被公布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新世纪,

水塔周围早已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2006年,

水塔和几个历史建筑一起作为“汉口近代建筑群”,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水塔,

已经成为年轻人到江汉路碰头

心照不宣的标志。

火爆的水塔街美食,

屡屡登上各大新闻,

成为武汉当之无愧的美食“顶流”。

去水塔街吃东西,

也成为年轻人到汉口的必打卡项目。

图源“武汉吃喝玩乐”

而和水塔美食街隔路相望的,

则是同样拥有悠久历史的江汉消防救援站。

拥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它,

如今焕发出了新的面貌。

作为汉口历史风貌区建设任务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江汉路消防救援站立面改造工程

于2023年“国庆”前夕顺利竣工交付,

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国庆来汉的八方游客。

如今的江汉路消防救援站的建筑风格

与汉口水塔有些相像,

都是红砖清水墙,窗眉砌砖线的设计。

水塔作为汉口近代消防的标志性建筑,

见证了武汉消防近百年的历史变迁,

江汉路消防救援站早已从水塔那里

接过了救民于水火的重任。

一边是水塔美食街的烟火气,

一边是消防救援站的安心感,

可以说,

水塔也正在见证,

新时代的“水火既济”。

时光匆匆而过,

当年供水瞭望的功能不再,

但水塔依然成为了“老武汉”、“新武汉”心目中,

无可替代的时代印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