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1月9日讯(记者耿珊珊)“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产业发展的基石。随着“乡土中国”快速走向“城市中国”,城市土地资源制约越来越明显。9日,市政协委员、市社科院政法所所长田祚雄呼吁,要建立“亩均论英雄”统计考核体系,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
田祚雄正在发言 记者郭良硕 摄
2009年至2017年间,武汉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共增加30934.99公顷,年均增加3434.22公顷,耕地面积共减少23828.46公顷,年均减少2647.61公顷。同时,建设用地指标约束与土地闲置浪费对比鲜明。去年,市作风巡查办强力督办,清理出闲置土地500多宗4万余亩。
田祚雄介绍,目前,武汉城市建设用地的投入强度与产出比率不高。据不完全测算,2017年我市单位产出最高的江汉区,平均产出也刚过40亿/km²,与深圳、上海、浙江的差距还非常明显。在强调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如何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改革完善统计考核体系,提高我市单位土地投入产出率,十分必要而紧迫。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项目清查,提高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效率。
他建议,借鉴浙江、上海经验,建立“以亩产论英雄”的新型土地利用效能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采用差异化的激励、退出政策,提高我市土地利用效率。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武汉产业结构、产业发展趋势的项目,“不开工比开工好,切莫盲目开工”。要变“招商引资”为“择商选资”,以“亩产效益”评价引资项目,坚持“宁缺毋滥”。
【编辑:石吉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