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老旧小区改造以新换“心”

夕阳西下,

教苑小区墙壁上的爬山虎长势旺盛,

小区的广场恍惚中

有了庭院深深的意象。

68岁的退休教师吕风林(化名)拿着小区改造方案的宣传资料,问什么是“全生命周期”,什么是“十五分钟生活圈”,工作人员耐心解释,老人仔细聆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不停地说,这个好,这个好,小区环境变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也与国家、与政府贴得更近了......

这是江汉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以来,江汉区注重改造过程中的共谋共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力量,变“要我改”为“我要改”,让广大群众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

8月16日,江汉区举行老旧小区改造方案意见征询暨项目启动仪式,拟利用5年时间,逐步对166个老旧小区,进行连片集中改造,建成后将惠及居民8万余户。

一张表:让改造方案有据可依、有迹可循

       绿树成荫、熙熙攘攘的万松园西园商业街旁,一个写着“万松街武展教苑小区”的窄小入口并不醒目,但这里却是江汉区2020年要进行改造的39个老旧小区之一。小区里狭窄的路面、斑驳的墙面、随处停放的汽车与周边熙攘繁华的商业街形成鲜明对比。

“之前这个小区也进行过改造,但是以往的改造方案涉及面比较单一,容易吃力不讨好”,万松街负责人介绍说,“家门口的工程面广量大,很多工作如果不做早做细,后期将积重难返。”为此,江汉区房管局联合各街道、区房地公司、设计院等多家单位,组织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和施工人员走进社区,与小区居民共同商议,制作了《老旧小区改造方案评估表》(以下简称《评估表》),从区域显示度、人口集中度、空间规划度、房屋承载度、功能完善度等6个方面为小区的空间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评分,再根据评分结果将改造方案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完善小区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一类则侧重于优化小区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

《评估表》让江汉区老旧小区改造方案不再空洞、单调,变得有据可依、有迹可循,为后期改造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改造依据和规划方向。

一个平台:让征询民意有了新方法

疫情期间,武汉居民上报个人健康情况、查询疫情发展以及购买防疫用品和生活必需品都可在“武汉微邻里”微信平台上解决。此次在江汉区老旧小区改造征询民意过程中,专门添加了老旧小区改造小程序于该平台,以便及时发布与改造相关的重要资讯,还可通过评论、点赞、网上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信息、增强群众参与感。

江汉区本次涉及改造的39个老旧小区居民均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自己所在社区网格群,与网格员一对一进行沟通,随时随地充分表达自己对小区改造的意愿。据统计,前期通过“微邻里—老旧小区改造”小程序,总计调查4277户,其中同意改造户数4091户,总体满意度达95.65%。“微邻里—老旧小区改造”小程序成为了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与居民沟通的重要窗口。


一份“试卷”:让“小纸条”推动改造“大思考”

“今天由社区出卷,大家来答卷,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我们小区改造的难题。”唐家墩街西桥社区负责人介绍,西桥社区共有11个小区,“月月谈”每月针对一个小区举办一次,每次选取2-3个社区治理难题和居民关心的问题,由社区出题、居民解题,通过集体智慧,解决辖区热点难题。首期“月月谈”在无线电厂宿舍小区举行,该小区作为即将改造的首批老旧小区之一,围绕的第一个热点话题就是“怎么改”。

“党员骨干如何在楼道治理中发挥好先锋作用?”“党员志愿者如何引导居民参与老旧社区改造?”“小区党组织如何引导督促居民开展垃圾分类?”三道题目公布后,引起了参会居民的热烈讨论。

(写满答案的便签纸被收集起来,贴在一旁的公告栏上。)

以楼栋为单位建立群众基础,拉近居民关系共同维护楼道环境;开展垃圾分类先进表扬,调动居民参与度;在小区成立改造专班,重点解决违建问题……一张张小纸片,写满了居民们对小区改造的“大思考”。

        在老百姓过去的感受里,自己发言权不大。现在,问计于民、让居民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写进各地老旧小区改造的制度章程中。“可以说,政府部门实实在在认识到了,老旧小区首先是老百姓自己的小区。它是所有决策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民生实事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今,白松社区“说事评理”工作室、武展社区“听证会”,公园社区“幸福公园议事会”等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出,从项目现场勘测调研、改造方案编制、违建拆除、小区实施改造到后期的运行维护管理,江汉区鼓励居民全程参与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让居民获得更大的参与感和幸福感。

©来源: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微信公众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