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通过将布料部分扎结起来使之不能着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历史久远。12月21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扎染老师们走进民意街舞台社区,面对面、手把手地向居民们教授这一古老技艺。
扎染老师在介绍捆扎技巧。
来自中南民族大学的郑老师首先介绍了扎染技艺、形态与历史,她将扎染形容为“开盲盒”,即通过捆扎的方式、力度等因素的不同,最后染出的花色也会千姿百态,不尽相同,这一形象比喻让民众进一步了解到了扎染的魅力。随后郑老师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带领居民一步一步“DIY”出独属于自己的花色。
听完老师的介绍后,居民拿起面前的白围巾进行折叠、捆扎,并并用冰棒棍、棉线、夹子等工具对其进行固定。随后,居民将扎好的白围巾进行脱浆、煮染、冲洗、拆线。
老师与居民一同煮染。
不一会儿,一幅幅似青花、像云海的手工艺品就出现在了居民手中。通过本次活动,居民们在体会手工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民族工艺的韵味悠长。“今天自己做出了一条扎染围巾特别有成就感,也为我们拥有这么优秀的民族技艺而自豪。”一位居民开心地展示自己的成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