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呼我应 落地落实⑩ 】
党建力量全覆盖
南临京汉大道,北接建设大道,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江汉区新华街南北宽阔、中部狭长,横卧在汉口城区中心地段,是武汉金融“金十字”区域重要支点之一。
商务楼宇集聚、交通网络纵横、医疗资源丰富、商贸氛围浓厚,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让寸土寸金的新华街宜居、宜商又宜业。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民有所盼,我有所办。在“民呼我应”工作推进过程中,江汉区全盘统筹指挥,新华街积极响应落实,坚守初心,探索三级应答、三治融合、三方共建的“三三”举措,以居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职、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级应答”为基层赋能
红色物业贴身服务
商务楼宇中,企业变化快、党员流动快、党组织扎根难,新华街构建“楼宇党建工作服务带”,让商务楼宇党建全覆盖,建设了楼宇综合服务站,推行了“一楼六员”服务制,实现了从“企业找服务”到“政府送服务”的转变。
老旧社区里,物业服务少、基础设施旧、居民呼声高,新华街打造集党建、服务、社会治理于一体的“红色物业服务圈”,把居民群众当成物业管理的决策者,深化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推动物业服务管理融入社区治理。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用好“民呼我应”长效机制,需要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以及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新华街充分发挥党组织及党员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作用,探索“网格—社区—街道”三级基层治理,建立线上线下应答“三级机制”,由网格员、社区主任、街办事处主任分级“应答”。
楼宇活动现场
常规事项由网格员“吹哨”,网格服务团队处理;网格团队无法解决的事项,由社区主任“吹哨”,街道“4+2科室”应答处理;街道无法解决的事项,由街办事处主任“吹哨”,区各职能部门共同应答处理。
评分不达标,书记来督办。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新华街在“民呼我应”三级应答机制中,均设置群众满意度评价环节,满意度为1星至5星,5星为群众最高评价值,并特别设有“书记直通车”,针对群众满意度评价值低于3星的事项,由网格支部书记、社区书记、街工委书记监督检查应答落实效果,为应答机制强力赋能,切实解决群众需求。
问题难解决,党员顶上来。为凝聚党员思想共识、培育基层务实作风、推动各方资源下沉,新华街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及部分社区“两委”成员为网格支部“第一书记”,在解决居民群众难事遇到阻力时,充分发挥网格支部第一书记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资源整合优势,帮助网格支部书记协调联系相关职能部门、社区党委和物业服务团队,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三治融合”贯穿治理全程
新华街一方面紧盯痛点难点问题,解决群众诉求,另一方面主动作为,积极推进“三治融合”,逐步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自治凝聚人心。背街小巷中,“江汉管家”仔细巡查,及时发现违规运输燃气罐的面包车,排除安全隐患;社区里弄里,居民志愿者自发组成“编外110”队伍,形成网络式安保力量,保障社区平安稳定;闹市马路口,退休老党员发挥余热,端上小板凳守在路边,劝阻他人乱扔垃圾,维护城市形象……武汉市作风巡查第二组对此感叹:“这些只是新华街居民参与基层自治的一个个缩影。”
居民积极投身自治,离不开街道的有效引导。新华街不断完善“自主式”物业管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人才为支撑,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推动老旧小区居民“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让居民共建共治共享。此外,街道通过培育“登月白杨树志愿服务队”“循礼创想部落”“江北小院飞雁”等自治队伍,培育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建立“主动参与、自主管理、和谐共享”的长效管理机制。
法治提供保障。新华街将基层治理作为提升治理能力与建立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
今年初,社区与派出所通力配合,街头巡查抓获诈骗团伙,将其绳之以法;今年5月,新华街一商户因房屋租赁问题与房东产生长期纠纷,街道司法所积极参与矛盾调解,细致分析当事双方过失,调解员逐个击破,最终达成一致结果;上月,辖区一小区居民因房屋漏水与邻居产生矛盾,驻社区律师及时介入,引导双方解决问题。
新华街为确保辖区社会大局稳定、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以创建“平安新华,法治新华”为目标,依托“三治一服务”工作,整合公安、司法、市场监管、城管、卫健委等部门资源下沉到社区,切实为民解难。
德治彰显内涵。崇德向善,提升街道居民的素质和修养,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的产生,增加社区的和谐“因子”。
惊险一刻,新华街邢君、陈峰、蒋佑甫三人的见义勇为,合力挽回跳楼女子生命;火警现场,他们跑进跑出参与救火,面对险情挺身而出,受到居民称赞和政府表彰。取水楼社区的黄凤琴是有名的“热心肠”,帮腿脚不便的老街坊带点新鲜蔬菜,帮双职工邻居照看孩子,邻居有事找上门帮忙,她都一口答应。“做人就要多做善事”,黄凤琴的凡人善举也感染了周边众多居民。
在街道社区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新华街注重收集和宣传身边的先进事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提升辖区居民的道德文明水平,讲好“江汉故事”,将德治付诸实践。
“三方共建”提升街道活力
微改造后的新华街登月片区
工作多想一点,事情多做一点,服务更好一点。新华街引入新元素、打造新链接、编织新关系,汇聚各方力量,紧扣辖区城市管理瓶颈和薄弱环节,围绕居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抓好落实,久久为功。
人大代表建言献策。今年5月,新华街组织市、区人大代表开展“白领食堂”专题调研,走访辖区商务楼宇,与企业代表和物业开展专题座谈,了解楼宇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白领食堂”的运营现状。
经了解,街辖17栋楼宇中原只有汉江国际大厦(IFC)、浦发大厦建有白领餐厅,而其他楼宇的白领就餐以外卖为主,膳食营养的摄入与工作的消耗不平衡,食品安全、卫生方面问题更是无暇顾及。
为提升楼宇整体服务品质,解决白领“吃饭难”问题,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人大代表建议:鼓励现有的楼宇企业食堂进一步改进经营模式和技术手段,从“内部专用食堂”转型为“对外开放食堂”,向其他企业或其他楼宇开放,惠及楼内和周边白领。
在人大代表的建议下,目前IFC大厦、浦发银行大厦内的楼宇食堂已对周边楼宇中的白领开放,街道也广泛宣传,白领们的就餐更加舒适、安心了。营商软环境更好了,企业也免去了后顾之忧,武汉市作风巡查第八组对这一举措大加赞赏。
社会组织激发活力。在江北社区,刚大学毕业的小周与73岁的独居老人方婆婆结成了对子,两人素不相识,却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这是江北社区与社会组织共同探索“亲情互换空巢不空”项目,老人为年轻人提供“爱心房间”,年轻人则在业余时间陪伴、照顾老人,形成了“老少互助”的和谐局面。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华街整合辖区社会资源,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孵化基地等形式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单洞社区“卫士”系列志愿服务组织、循礼社区“海艳”社工工作室、江北社区“心灵氧吧”、新育社区“彭鸿书画班”等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街登记备案社会组织50余个,从提供养老、助残、恤孤、优抚等福利性“服务点”,逐步拓展到文化性、公益性、社会性等多层次、宽领域“服务面”,实现居民多元需求与社会服务供给的有效对接。
院校居民共建家园。为破解老旧小区改造难题,新华街引入武汉大学专业设计团队,探索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规划建设“联动互促”的模式。在登月片区微改造过程中,专业力量被“引进来”“沉下去”,贯穿全程。
规划期,社区发布“社区规划师”招募通知,让居民在前期调研中就积极参与,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未来需求,为院校团队提出可行性强、实用性高的建议。
建设期,“社区规划师”转变为“社区监理师”,监督微改造的施工过程,开展“问题收纳工厂”等活动,同时撰写监理志,记录社区改造的变化,提升居民管理家园的责任心。
维护期,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实施“登月通积分系统”,每参与一次社区事务或进行一次志愿服务都能累计积分,达到一定分数,可以兑换便民服务的优先选择权等福利。
让群众开心生活、让企业安心发展、让城市和谐繁荣,新华街不断深化“民呼我应”机制,切实通畅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最后一公里”。
策划:中共江汉区新华街工委 江汉区新华街办事处
撰文:乔驰 朱素芳 肖思利 李响
【编辑:石吉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