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晨光轻轻拂过江城的屋檐,江汉区三眼桥北路便缓缓苏醒。
热干面的芝麻香、豆皮的酥香、糊汤粉的鱼鲜香……浓浓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伴随着夏日的狂热,唤醒这座沉睡的城市与每一个匆匆过路的心灵。
这里,是老旧的街区心脏,是热闹的喧嚣市井,更是武汉过早美食的盛宴之地,那些藏在街角巷尾的各类过早摊,都承载着老武汉的故事与情感。他们或许不善言辞,但那份对美食的执着与热爱,却通过手中的锅碗瓢盆,传递给了每一个食客。
一起往老汉口的深处走吧,走进三眼桥北路,去品味那些五点开张、十点打烊的过早美食传奇,感受那份只属于武汉的,独一无二的早晨韵味。
鲜鱼糊粉
1993年,20岁出头的万家姐妹俩从黄陂老家出发,来到三眼桥北路,用在家里长辈那学到的手艺开了一家鱼糊粉店。
没有名字,四个暗红色的大字“鲜鱼糊粉”印在招牌上,这就是万家姐妹俩奋斗了31年的“作品”。现如今人气之火爆,即便是在这火炉般的夏日里,热辣滚烫的鱼糊粉,一上午也能卖出200多碗。
姐妹俩的性格就像鱼糊粉中一味重要的调料——胡椒一般,热情泼辣,却也纯粹直接,对食材的选择、料理的过程严格把控。
鱼汤是鱼糊粉的灵魂所在。每天下午,鲜活的鲫鱼就送到了店里,洗净处理,却不刮掉鱼鳞,只为保留充足的胶原蛋白。从晚上12点开始熬煮,直至鱼肉化渣,汤色变得乳白而浓稠,鱼骨中的精华与调料的味道完美融合。
早上4点多,姐妹俩到店后再继续把鱼汤底熬上个把小时,熬成特制的汤糊,熬到软烂,熬出鲜香。待到第一批客人在门前的小板凳上排排坐好后,一碗热气腾腾的鱼糊粉便端了上来。
葱花、虾米、榨菜轻缀汤面,细若银丝的圆米粉顺滑地躺在汤中,既保持了弹性又不失软糯。浓郁的鱼鲜味和淡淡的胡椒香在口腔中交织缠绵,那糊而不浊、鲜而不腥的汤汁瞬间唤醒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再配上一根金黄酥脆的油条,便形成了鱼糊粉的美食闭环。
雷氏鸡冠饺
蹲守了几天后,旅行归来的雷氏鸡冠饺终于又开门营业了。
还是熟悉的一家三口配置,老雷在里头忙着揉面、填入馅料、制作油饺,再转手将油饺顺着锅边丢入油锅里,小雷坚守在大油锅前负责现炸鸡冠饺,汗水直往下淌,询问客人要“炸脆点还是枯点”,小雷妈妈则忙前忙后烧水换碳,招呼客人,装袋打包。
这家已开了23年的老店,算是武汉最早一批的鸡冠饺店,每天11点不到就能卖出600多个饺子、油饼,门前排起长队,食客当“代购”手提好几个鸡冠饺是常有的事,还有许多从小吃到大的街坊邻居从外地回来都要特地来吃上一口,特别是最经典的鲜肉口味,以3.5元的价格,让人回味无穷。它的美味,毋庸置疑。
拿着都烫手的鸡冠饺外皮金黄酥脆,轻轻一咬,咔嚓作响,那是每天至少发酵了4个小时的老面特有的蓬松与韧性,内馅饱满多汁,鲜嫩的肉馅或韭菜馅与恰到好处的调料相互融合,让每一个鸡冠饺在炭火炉子烧制的热油里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老雷的油炸手艺从很小就开始历练了,小时候炸麻花,长大后四处打工学做“白案”,20多岁时还曾在江汉路附近,与蔡明纬的创始人一起战斗过一段时间,对方开了热干面店,他则做学徒学做油饼。现在,蔡明玮已经有多家连锁店,而老雷依然在炸鸡冠饺,保留这23年如初的味道。
现如今,不想在武汉就业市场“卷生卷死”的00后小雷心疼爸妈辛苦,决定“继承家业”,接过了家族技艺炸鸡冠饺的传承棒,他说,看着自家店门前的客人从稀稀拉拉变成熙熙攘攘,真的觉得挺骄傲的,说不定之后还会扩大店面,增加过早的品种,开启鸡冠饺的“小雷时代”。
徐氏糯米包油条
走过雷氏鸡冠饺,拐进左手边的路口,藏在巷子里的第一间门面,就是徐氏糯米包油条。
几位“娘子军”从小在三眼桥这片长大,说着一口地道的武汉话,“刷拉”地连包带卷,就这样一起将这家店运营了11年之久。
都知道武汉是“碳水天堂”,扎实的糯米与酥炸的油条相结合,看似简单,实则匠心独运。
每天几十斤糯米都要经过充分浸泡,5点开始蒸制,力求软糯而不失嚼劲,恰到好处地保留糯米原有的米香与温润口感。而油条,作为这道美食的灵魂伴侣,金黄酥脆,外焦里嫩,与糯米形成了绝妙的口感对比。黄豆粉则每日纯手工打磨,巧妙地将丰富的配料与温热的糯米饭紧紧包裹在一起,让口感甜中带咸,咸中带香,层次多样。
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娘子军们”又结合卷饼、台湾饭团等竞品特色,不断创新口味区与加料区,推出多种选择,满足不同食客的口味需求。无论是喜欢甜口的,还是偏爱咸香的,亦或是想尝试新鲜组合的,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满足。
张记烧麦
开了21年的张记烧麦算是三眼桥北路上的“大店”,这个“大”在于不小的店面里,有近一半都是制作烧麦的工作台,也在于顶着烧麦的招牌,却也不仅做烧麦,还有各种粉面,多种经营。
张老板就像一只招财猫,坐在朝着正街的门前,身前是一层摞着一层的烧麦蒸屉、装在瓦罐里的各种汤底,左手边是各类调料,身后则是店员在将提前包好的烧麦一个个铺在蒸屉里。平时话不多,一来客人,他便像真人版飞机大厨一般,利索地准备好每一种食物。
张老板说,烧麦的精髓,是皮薄馅多,是咬开后还有似有若无的汤汁,配上一杯俗称粗茶的大叶茶,不干,解腻。
为了实现这最佳的口味,每日皮现擀,馅现调,烧麦手工现包,每一个烧麦里必须有一块肉和一块香菇。40多个烧麦整齐地码在蒸屉上,仅5、6分钟,便又要揭开盖子,均匀地洒上一层水,让烧麦顶部的开口保持力挺,再盖上盖子焖上一会儿,美味的烧麦便可以上桌了。
张记烧麦的口味偏清淡,但又不失鲜美,这与武汉烧梅普遍偏重的胡椒、油脂和糯米皮冻的特点相契合,同时又有所创新,恰到好处的火候与蒸煮时间,使得烧麦既能保持湿润度又能锁住食材的鲜美与营养,减少了油腻感,呈现出最佳的风味和口感。
三眼桥北路,这条镶嵌在老汉口心脏地带的街道,历经数十载春秋的更迭,已然成为城市变迁的生动注脚。
好洁牛肉热干面、老通城豆皮、老胡煎包……那些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美食店,不仅是街区更新的见证者,更是无数人心中温暖的童年记忆,每一口都是对老武汉过早文化的深情致敬。
所以,不妨放慢脚步,顺着三眼桥北路这张美食地图,走进这些充满故事的美食店,让味蕾与记忆一同旅行。
三眼桥北路,正以它独有的方式,邀请你来一场关于味道的寻根之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