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社区博物馆 江汉人自己的故事集

伴着江汉关的钟声

百年光阴如梭

何以铭记历史、不忘来时路

江汉的这些社区给出了答案

——积极挖掘社区文化禀赋

打造社区博物馆

一本手记

记录社区书记工作心得

在唐家墩街道西桥社区微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摆满了厚厚的笔记本,这些都是出自社区书记董守芝之手,一笔一划记录着社区的发展难题、解决方案与治理心得,堪称一部社区民族志。

这里介绍了西桥社区自2000年以来不断建构社区邻里共同体的历史,丰富的居民活动、贴心的社区服务、民主的社区自治都在这里展开。

一座社区微博物馆记录了社区的成长历程,交出了一份生动有趣、百姓满意的社区治理新答卷。

一幅汉绣

刻画百年江汉关壮阔历史

在花楼水塔街道江汉关社区汉绣工坊,收藏了多幅汉绣大师的宝贵藏品,讲述汉绣在楚汉大地上的传承历史,汉绣体验区也留下了社区孩子们绣制的稚嫩作品,一针一线,将百年江汉关的历史穿引起来。

江汉关社区充分挖掘辖区内历史文化资源,将施洋烈士馆与汉绣工坊打造成社区博物馆文化阵地。

一尊施洋烈士泥人雕塑,庄严肃穆,走在烈士馆,仿若置身波澜壮阔的铁路工人运动中。

汉口码头的老照片,厚重沧桑,驻足在这里,仿佛可以看到江汉日新月异的历史变迁。

一只望远镜

承载长江航运记忆

在民权街王家巷社区“航运记忆”博物馆的老物件展区,摆满了社区居民无偿捐赠的航运老物件。

上世纪60年代航运轮船船长使用的望远镜、70年代航运轮船驾驶室内的对讲机、老式海员制服等等。老物件上的划痕记录的正是经年累月不断发展的长江航运历史。

王家巷社区作为一个有底蕴的“航运”社区,曾经是长航宿舍和华航宿舍所在地,社区秉承着打造特色社区文化空间的理念,建设独有的“航运记忆博物馆”,馆内收藏着许多与长江航运相关的老报纸、老照片、老物件,打造航运社区文化新阵地。

从西桥社区的治理智慧,到江汉关社区的汉绣传承,再到王家巷社区的航运记忆,江汉区还有很多社区都根据自身特色,建有家门口的博物馆,它们如同一部部活的历史书,记录着城市的变迁,承载着居民的记忆,更激发着社区治理的新活力。它们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通过挖掘和展示社区独特的文化资源,逐步构建起一个个充满温度与深度的社区文化空间,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共鸣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和谐美好的社区新图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