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为国添彩,总书记点名表扬

10月26日,军运会足球比赛看台上的观众,满脸的自信与豪迈,为运动员呐喊加油。记者李永刚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高萌 汪甦)  四年前,从韩国闻庆接过会旗的那一刻起,世界军人运动会进入了“武汉时间”。

举办军运会,是中国推动军事体育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积极行动。4年来,作为东道主的武汉市民,成为这场行动的生力军。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成功举办作出重要指示,其中特别提到,“广大市民以主人翁姿态热情参与、积极奉献,为军运会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军运时间,聚光灯下的武汉市民为国添彩。全城400万司机自觉空出一条军运专用道,让运动员先走;25万志愿者“小水杉”贴心服务,国内外朋友宾至如归;开幕式结束,5万多观众“教科书式散场”,现场不留垃圾,地铁秩序井然;体育传递友谊,即便是“最后一名”选手,全场观众也会给予同样热烈的掌声……

2019年,因为军运,武汉市民自信感、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集中爆棚,军运会也成为武汉由超大城市向超级城市的成人礼。

“如果没有热情好客的武汉市民,军运会不会如此成功。”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主席赫尔维·皮奇里洛特别赞叹。

军运会期间,二环线唐家墩至汉口火车站方向路段,车辆排起长队,军运会专用道却一路畅通。记者杨涛 摄

让出一条军运会专用道,3065场比赛零延误

向来热情豪爽的武汉人,还是这么给力

政府以最小的动静办军运,市民以最大的热情迎军运。盛会为镜,城市的点点滴滴都在“军运时间”中悄然改变。

军运会期间,来自109个国家的9308名军体健儿同场竞技,让武汉这座城市镌刻下军人的荣耀。面对赛会激增的人流车流,35个场馆设施又分散三镇,交通该如何保持畅达?早在筹备期间,为以最小的动静办军运,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不下十轮讨论。

10月4日,军运会开幕前两周,公安交管部门发布公告,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用一条长达174公里的军运会专用道连接起分散于全市各处的比赛场馆。

举办国际级盛会,有的城市放假,有的城市车辆分单双号,有的城市尾号限行……不限号,不放假,武汉做成了。

据交管部门披露,最后决策阶段,选择了这一方案,“敢于不限号,是对武汉人信得足”。

武汉市民以最大的热情迎接军运。10月15日起,每天早7时至晚10时,全城司机齐刷刷“空”出一条军运会专用道。“宁慢不占,让运动员先走,咱是东道主!”每日往返汉口武昌的上班族陈女士就是其中一员。有驾照的武汉市民有400万,正是他们朴素而友好“让道”,使百国万名运动员体会“三镇通途”。

市民徐凌在朋友圈晒出空出车道的“对比图”,“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我们做到了,我给自己点个赞。”

军运专用车道成了一道文明的风景线,3065场比赛零延误,向来热情豪爽的武汉人,还是这么给力。

得知西班牙代表团官员要来龙泉山,江夏市民余帆主动联系,邀请他们到自家做客,一点都不怵:“不就在我家门口么,一定要请他们来吃顿武汉家常饭。”泡上最好的茶,拿出压箱底的酒,选好几只最大的螃蟹,准备几道拿手家常菜,余帆与外国军官同席而坐,语言不通,却谈笑风生。就这样,一杯茶,一顿饭,结下了跨越半个地球的友谊。

军运期间,有一个大家族被广为传颂,全家有28位军运志愿者,年纪最大的76岁,最小的6岁。从爷爷辈到孙子辈,一大家子全部上阵,以不同的角色参与世界盛会。爷爷李金生到十字路口疏导交通:“司机整齐划一礼让行人,行人竖起拇指表示感谢,这是我最爱看的风景。”

一位网友这样评价:“武汉收获来自全世界赞美的背后,是武汉人与生俱来的热情豪爽、仗义助人的性格传承,是这座城市历史积淀的厚积薄发。”

在武汉商学院现代五项激光跑项目比赛中,志愿者们以饱满的状态迎接参赛选手,服务军运会。记者詹松 摄

开幕式后5万观众几乎不留垃圾

曾经不拘小节的武汉人,你变了!

开幕式是军运会的高光时刻,完美传递了“共享友谊,同筑和平”的赛会理念,集中体现了武汉市民的主人翁风范。

在这场惊艳的视听盛宴之后,5万多现场观众短时间内如流水般有序散场;观众席几乎没有垃圾,自觉解决食品残余,充分利用座位上的垃圾袋;场馆外步行区内600个垃圾桶,看不到“垃圾山”景象;1小时内通过地铁、大巴有序散场完毕……秩序井然的“教科书式散场”,是武汉市民集体交出的满分答卷。

过去有些粗糙、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武汉人变了。带走垃圾、有序出场、1小时内疏散完毕……这些细节,没有集中训练,无法反复彩排,武汉市民在军运会中成长,现代规则意识变强了,自身素质提高了。站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精致武汉精致到了每个武汉市民的行为中。

最响亮的欢呼声和掌声献给对手,因为军运会,武汉市民开放的姿态越来越有国际范儿,豁达而自信。在军运会女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当大部分选手已撞线,埃及选手赛德桑迪仍在泳池中为最后50米发起冲刺,现场观众集体起立,毫不惜力给外国选手加油,潮水般的掌声伴着她一起冲过终点。

在军运会主媒体中心,60岁的“泥人胡”胡作林现场为埃及记者塑像。一个半小时里,一块泥巴,捏、搓、补、雕,每换一个动作,他都会用眼神与围观的外国记者们交流。艺术成为他们的共同语言。向外国朋友讲述武汉非遗,“我们越来越自信、从容”。

军运会期间,吉庆街外国游客比较多。土生土长的“老汉口”67岁的张小梅特意学起英语,每天穿着“红马甲”,走上街头,热情地向外国游客介绍汉味美食。虽然不熟练,但她表现十分风趣,手舞足蹈地向外国友人描述汉味小吃的特殊吃法。

军运会期间,每天有很多像张小梅这样的“大妈级”志愿者活跃在街头巷尾,她们的开放、乐观、进取,让外国友人认识了国际范的“武汉大妈”。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

武汉给武汉人幸福,武汉人为中国添彩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在筹备举办盛会的过程中,武汉市民充分享受了与军运一起成长的珍贵时光,用行动为中国添彩。

从军运会筹办开始,目标明确:既要办好军运会,也要让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城市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环境整治,让市民生活更好。

城市天际线怎样打理得更敞亮?水岸线如何整治得更清爽?城管部门拆除超大超高广告牌,清理空中“蜘蛛网”,给建筑外立面“洗脸”;水务部门将长江、汉江江汉段的一批码头、趸船拆除、集并,船走岸清,风和景明……在各个比赛场馆周边,修好了路、植上了绿、添置路灯,一些荒僻之地在环境整治之后也日渐热闹起来。

市民形容武汉越来越美:“用手机随便一拍,就是一张明信片,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真幸福!”

为这场规模仅次于奥运会的国际体育盛会,武汉准备了35个场馆设施,基本上每个区都有,大部分场馆赛后面向社会开放,用于市民健身。马术、射击、击剑这些时尚运动,离武汉市民越来越近。

城市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每个市民主人翁精神的极致发挥。武汉给武汉人幸福,武汉人为中国添彩。武汉市民“把国事当家事,把自己当主角”,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神、武汉力量。

总书记的点赞,对武汉市民来说,是荣誉的时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这些日子,汉阳区五里墩街赵钰玲工作更带劲了,“总书记的点赞点燃我的热情,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的豪情在胸中激荡。”“军运会让整个城市的面貌、市民的精气神都全面提升了!”公务员张易博认为,这是军运会留给武汉的宝贵财富。

站向更高起点,每一位武汉市民正在用不同的方式,传承军运精神,把总书记点赞的荣誉变成武汉人永久的底色、永远的名片,凝心聚力、不负当下。

【编辑:石吉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